白族有哪些文化?
1.宗教信仰
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。本主白语叫“武增”,是“本境福主”的简称,意即“我的主人”。他们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,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,也有几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况。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本主,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山川树木、虫鱼鸟兽之神,也有佛道之神、儒家典范人物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。
2.服饰
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,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。白族人崇尚白色,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,以白色衣服为尊贵。
3.语言
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。中国民族语言学界一般认为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,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白语和汉语的关系更为密切。20世纪50年代白语方言调查以后,将白语分为大理(南部)、剑川(中部)和怒江(北部)三大方言。其中,怒江方言原称碧江方言,因怒江州碧江县于1986年撤销,故又改称怒江方言。也有将白语三大方言改称西部(怒江)、中部(剑川)、东部(大理)的新意见。
4.文字
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,即老白文和新白文。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。
5.传统节日
三月街(观音市),火把节,,绕三灵,石宝山歌会,剑川骡马会,本主节,蝴蝶会,茈碧湖歌会,西海歌会朝鸡节,耍海会,葛根会。
6.婚俗
白族家庭里,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。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。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。
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,姑娘如同意,要向男方送粑粑;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“鱼羹”;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,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。婚礼期间讲究先上茶点,后摆四四如意(即四碟、四盘、四盆、四碗)席。白族好客,无论平时或节日,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,并且连斟三道,称三道茶。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。
扩展资料:
部分禁忌:
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,不准跷二郎腿。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,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,禁止从火塘上跨过。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。男人所用的工具,忌妇女从上面跨过。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,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。三月街禁止杀生。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、挑水、泼水、扫地。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,忌讳外人在场。大年三十,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,否则来年找钱不顺,粮食不丰。
白族有哪些文化特点
白族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 语言文字: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,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。白族文字基本上用方块字,白文有两种,一种为白古字,另一种是元代出现的白文玉龙书。
2. 宗教信仰:白族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、佛教、道教和基督教。藏传佛教对白族影响深远,其寺庙建筑、绘画、雕刻等艺术形式都体现了对藏传佛教的尊崇。
3. 音乐舞蹈:白族音乐丰富多彩,有民歌、大本曲、小本曲、舞蹈等。其中,白族三道茶是白族的一种传统歌舞表演形式,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4. 建筑艺术:白族建筑多为“三方一照壁”的布局,以土木结构为主,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。白族民居的外观通常为“白墙黑瓦红门窗”,色彩鲜明,造型独特。
5. 饮食文化:白族饮食以大米、玉米、白面为主食,喜欢饮用酸牛奶和绿茶。此外,白族还有一些独特的饮食习惯,如吃“松鹤寿”、“喜洲粑粑”等。
6. 节日庆典:白族有许多传统节日,如白族春节、白族清明节、白族端午节、白族中秋节等。这些节日都有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。
7. 手工艺:白族手工艺发达,以刺绣、编织、雕刻等为主。其中,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8. 语言文字艺术:白族语言中保留着一些古老的语言形式,如“白语借词”等。同时,白族文字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。
总之,白族文化是一种多元而丰富的文化体系,既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,又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