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尾续貂是什么意思
“狗尾续貂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意思是用狗尾巴接着貂皮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东西的后面,显得好坏不相称(多指写文章)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·刘义庆的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中的一个故事,讲的是晋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一出生时,他的母亲梦见神人投胎,只有一根大秤柱那么长,这根秤柱上有一个笔头大的人头,还有八尺长的身体,生下后有龙鳞、虎身。王母说这个孩子是来报恩的,于是将这个孩子送给了王羲之。王羲之非常喜欢这个孩子,教他书法、绘画、骑马等技艺。这个孩子的书法、绘画、骑马等技艺都非常高超,人们都说他是“才子”。后来,这个孩子的儿子王珣被封为东晋的尚书令,也是一位才子。但是,这个孩子的才华却配不上他的父亲和祖父,因此人们用“狗尾续貂”来形容这种情况。
因此,“狗尾续貂”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东西的后面,显得好坏不相称。
狗尾续貂形容什么
“狗尾续貂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原意是拿狗尾巴接在貂皮上,狗尾是毛长的,貂皮是毛短的,两种东西接在一起,毛长毛短不相称,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东西的后面,显得好坏不相称,多用来比喻文采或技艺拙劣,不协调。这个成语出自《晋书·赵王伦传》中的“小儿辈乃祖述贾谊,驱羊攻虎,小陵有五,大陵有四,复欲终朝三更作狂,狗尾续貂,何足为圣人之言也。”
例如,在现代社会中,如果有人用“狗尾续貂”来形容某人的文章或者演讲,那就意味着他的水平远远不如前面的内容,甚至有些糟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