舍生取义的意思
舍生取义是指为了更高尚的目标或原则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。这个短语源自中国古代文化,强调个人对于正义、道德或国家利益的无私奉献,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。这种行为常常被视为英勇和崇高,鼓励人们追求正义、真理和公平,即使需要冒着生命的危险。舍生取义的精神贯穿于许多文学作品、历史故事和传说中,成为一种普遍崇尚和传颂的价值观。

舍生取义的意思和典故
“舍生取义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最早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它的意思是,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,为历代儒家所推崇。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、定语。
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著名的典故,即“宁死不屈”的故事。
战国时期,楚国有一位大臣屈原,他非常爱国,但遭到贵族的排挤和诽谤,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。在流放期间,他深感国家沦亡之痛,最终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,以身殉国。
屈原投江后,当地百姓们纷纷划船寻找他的身体,同时还将米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,希望鱼龙不吃他的身体。这一事件后来演变成了“端午节赛龙舟”的习俗,而“吃粽子”也是为了纪念屈原。
这个故事体现了“舍生取义”的精神,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,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。这种精神也激励了无数后来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能够坚守信念,勇往直前。
因此,“舍生取义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,代表着对正义、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。